回列表
從土木工程到網路創業:Pinkoi創辦人Mike的自我探索之路

採訪者|郭玉芊、陳誼、陳佳琦

跟著Career上工趣006(2024-May)

 

Mike 簡介

Pinkoi 共同創辦人李讓(Mike),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及土木所,Mike 放棄了六年土木系的知識累積,重新學習資工系的知識,曾和朋友們一起開了冰店,後來和其他創辦人一起創立了Pinkoi,用網路創業改變了設計產業,現任於 Pinkoi 技術長。


自我探索,不畏懼改變現況

Mike 的大學學系與現在的工作相差甚遠,是什麼樣的契機造成這麼大的轉變呢?Mike和我們分享,他在大學時期其實是一個非常愛玩的學生,一直到進入研究所後才開始思考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透過和自己不斷地對話,並且想像未來的土木工作:「真的想坐在辦公室扮演像是螺絲釘的角色嗎?真的想要有個老闆命令自己做事嗎?」這時 Mike 才發現自己並不想從事土木相關的行業,而是希望能夠做一些有影響力的事情,於是他開始思考什麼工作是自己一個人做會比較有影響力呢?而當時網路上有很多成功、有影響力的創意故事,因此 Mike 從中受到啟發,也開始想從事網路創業、軟體相關的事情。

對於 Mike 而言,未來方向從土木相關變成網路軟體相關的決定其實很困難,畢竟是要放棄自己 6 年的知識累積,雖然會害怕、會可惜,但 Mike 認為學業佔整個 career 也僅僅幾年,還是要及早面對自己的聲音。於是在確定方向後,Mike開始去看一些資工系會看的書,並透過寫部落格來整理自己的讀書思路,慢慢自學一些需要的相關技能。

而 Mike 早在創立 Pinkoi 之前,就有其他創業經驗。當時在金門和幾個朋友退伍後,一起開了冰店,而在培養創業經營能力的同時,Mike 也開始思考自己的網路創業要怎麼開始。而真正開始Pinkoi 這個計劃是因為某天收到了在美國的 Peter(Pinkoi創辦人之一)寄來的信, Peter 透過 Mike 的部落格聯絡上彼此,當時雙方聊了一個禮拜,確定彼此的 mindset 相符之後,就決定一起創業。

 

設計對我們來說不是小眾,是生活。

 

相較前幾次 try and error 的過程,Mike堅定地告訴我們,即使家人不支持他選擇高風險的創業,他打從一開始就想要做設計。設計,體現的是一個人對於世界的看法還有生活方式。人都會想要追求獨特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更不一樣,也更有品味,從杯子、鞋子、首飾、文具、到衣服,食衣住行育樂幾乎全部都和設計有關係,所以可想而知設計的產業規模是很大的。但在一開始,台灣的設計生態圈尚未被建立, Mike 和創辦人們是在市場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開始了 Pinkoi 的故事。 Mike 提到,其實大部分的設計師們都會遇過不同的電商平台說要招商,但幾乎沒有設計師相信有人是真的注重他們的設計故事和設計的理念,覺得大家都只是想賣東西,認為 Pinkoi 只是另外一個又想賣東西的平台。所以在創業初期,願意合作的設計師品牌少之又少,是透過他們一次、兩次、甚至到十次的重複拜訪,才漸漸開始有設計師願意聽 Mike 他們說,並試著站上 Pinkoi 的舞台。

台灣地區的運營相對穩定之後, Pinkoi 開始拓展了日本、泰國、香港、澳門等海外市場,此時需因應各個文化不同的消費習慣還有對於電商的使用習慣,不是簡單的把網頁翻譯成特定某一種語言就可以的。 Pinkoi 在不斷地撞牆和碰壁中修正,從字體、樣式、網頁的排到金物流,去符合不同地區的模式,才逐漸建立起 Pinkoi 國際市場板塊。

如今, Pinkoi 從幾十人到了一百多人的團隊, Mike 持續告訴他自己和整個團隊的是” GROW BEYOND YESTERDAY ”----每一天都要比昨天進步, Pinkoi 在後期開始有了競爭者之後,除了要對競爭者保持關注,更重要的是要跟自己比。該怎麼去突破現有的框架?該怎麼去統一團隊每個人的願景、想法?這些都是每年需要去思考的。  Mike 告訴我們:未來,就是持續讓 Pinkoi 有更好的能見度。把自己的事業做得更好才能幫助整個設計產業,創造好的生態圈,然後讓每個人都可以因為 Pinkoi ,生活多一點不一樣、多一點美好。

 

給清大學生的話:「你想把人生 1/3 的時間花在什麼事情上?」

Mike 建議大學生在畢業之前應該要具備兩個必備技能,第一個是學習的意願和興趣,因為開始工作之後,就會發現無論在學生階段多認真多努力,還是會一直碰到不熟悉的事,尤其是現在企業環境高度變動,很多工作內容都是上課的時候沒有學習過的,所以在職場通常都是做中學、學中做。工作三到五年之後,學歷的影響就變得微乎其微了,工作能力跟經驗才是大家看重的重點,如果沒有學習意願,在職場跟同儕的差異就會很明顯。

第二個必備技能是要找到自己適合的學習方式跟習慣,Mike 舉例他學習時會要求自己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看到問題中一定的深度,了解其底層架構及背景,不會只是為了解決現在遇到的單一問題就只看資料中單一個文件,而是會看其他的說明,還有爬他的 source code 。雖然解決這個問題時不需要學會這些背後的東西,但說不定可以應用在其他領域,這樣才能確實地學會一個新技術,了解他背後的設計理念意義以及架構,未來再遇到類似問題時,便能靈活地運用這次學到的技術,否則每次遇到困難就重頭查資料,就不會有舉一反三變通的能力。

Mike 認真地說,要好好思考「你想要把人生1/3的時間花在什麼事情上面?」如果當初有人在大學時期強迫他回答這個問題,他就會提早開始思索職涯這件事,更早開始面對自己。Mike 提到在台灣,很多人的學歷跟工作其實最後都是沒什麼關聯的,但他認為在學校學習的內容應該是要為了幫助你的熱情所在、為你想做的工作做準備才對。常理來說,工作會佔據每個人人生中至少 1/3 的時間,所以做一個自己沒興趣的工作根本是在浪費生命。因此首要目標應該是要思考自己想要做什麼、對未來工作的想像,其實也不用很確定說一定要做這件事情,只要對那件事情覺得不討厭,就是很好的開始了,因為沒有人可以完全確定這條路是沒錯的,有時太過斷定反而會窒礙難行,讓自己更迷惘。清楚大致上的目標後,自然你就會知道要把人生重要的時間花在什麼事物上。而在誠實面對自己缺乏的事物之後, Mike 也放棄了他多年的知識累積重新開始學習,漸漸地學著學著,方向便越來越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