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列表
多元觀點、持續創新,世界會有你的位置
採訪者|胡寶鈺、鍾曜安、張雅貴
跟著Career上工趣002(2020-May)
完整文章連結

 

當藝術遇上科技,跨域激發新可能

大學時念資工系的葉彥伯,自認對寫程式的熱情不及身旁厲害的同學們,但他熱愛嘗試有趣的事物,喜歡胡搞瞎搞的個性,使得資訊工程這項專業成為他摸索「創作」的利器。當身旁的同學幾乎都成為工程師,在葉彥伯內心中卻有不一樣的聲音:「是否有更有趣的選項呢?」而這個想法在參加一場全國性的LED設計大賽獲獎後逐漸堅定,那時他才了解到科技結合藝術的跨域思維是「有無限的可能」,而在跨學科領域「科技×藝術」的碰撞之下擦出火花,葉彥伯考取北藝大科技藝術研究所(現為「新媒體藝術研究所」),走上跨域的新旅程。

走過的路都是養分,認真看待每件大小事

葉彥伯說,他是一個喜歡蒐集第一手經驗的人,這樣的直接接觸或體驗會帶來許多感受,而這些感受讓他更能同理別人。例如,他也會一點打擊樂,而這些直接體驗的經驗,讓人可以了解到這項藝術的美感所在、難度又有哪些,比起觀看或聽旁人分享,直接體驗可以獲得更多親身感受。又如在北藝大就讀時期,曾去旁聽舞蹈課,一開始其實只是好奇舞蹈這件事,但發現舞者的肌肉動作可以分成好多段來運用,了解身為舞者真的不容易,修課結束後更是尊敬與敬佩舞者的天分與努力。

提到興趣,葉彥伯說他也是遊戲的愛好者,但在玩遊戲的過程中,他會去思考,為什麼這款遊戲會讓自己如此沉迷?在這樣的思考中,葉彥伯得到了一個結論:這款遊戲會儘量避免發生任何的「讀取」出現,少了讀取畫面,會讓玩家一時忘記自己身處於遊戲環境中,當玩家沉浸於遊戲情節,各種巧妙的設定又霧化掉了現實與遊戲的邊界,讓人很難「出戲」。葉彥伯表示,好的創作也包含許多相同元素,這些體會若能從自身過往經驗中提取是重要的。

這些生命中的階段事件,當時並不知道對未來還可能帶來影響,甚至有些當下還看似負面,但也就是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建構成了我們的自我,而這些點點滴滴相信在未來都會成為能力的一部分以及作品上的養分,不敢說所有的經歷都會讓你走得更高、更遠,但相信會讓你走得更加寬闊。

 

以做事方法彌補不足,找出問題核心並處理

葉彥伯在受訪時分享了學生時期的接案經歷。他表示,除了本身的跨域創作能力外,以學生身分參與商業製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要讓業主「安心」。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具備這樣的特質,別人與你溝通後,雖然有點不放心,但會有「你一定可以做到」的安心感。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格特質,又該如何透過做事的方法來彌補呢?葉彥伯指出,首先要替別人多想一點。例如,在專案製作期間定期與業主聯絡,以免對方擔心,並溝通好專案大致架構,安排階段性的驗收,即便業主不完全理解進行中的工作項目,也可試著改變溝通的方式與「頻率」,讓對方知道專案已走在正常的軌道上,並且逐步完成中。

另外,該如何讓自己成為在某方面不可取代的人?葉彥伯提醒:「一是你要在某些專業達到一定程度能力,另一則是要保持好奇與玩心。」當你的專業能力夠突出,或是能力夠獨特,自然就成為你的不可取代性。葉彥伯表示,他一直相信,如果找不到自己想待的工作環境,可以自己創造一個,成就自己的不可取代,為自己找到一個最舒適的生活樣貌。

以開放的觀點看世界
用好奇心培養創意

想成為新媒體工作者,葉彥伯認為應具備三個能力與條件:首先是去本位主義,葉彥伯提醒,不論在哪都應該保持開放的態度,以團隊的思維去思考,並且將工作的負責範圍做好,如此一來,不論是和誰合作或工作,相信都會是一個不錯的經驗;再來是需要擁有團隊內無可取代的能力,保持獨特性,當你在某方面比身邊的人都厲害,甚至達到頂尖程度,這領域就會有你的一個位置;最後則是要保持好奇心,在職場任何領域工作,終究都會面臨到倦怠與熱情不再的一天,期許大家保持好奇心,讓自己可以在生活的一成不變之中,發現昨天沒發現的小細節,讓每天的不一樣成為創作與生活的泉源。

此外,葉彥伯也鼓勵還在校園中學習的我們,保持開放的心,讓狀態是可位移的,可以更自由的去看很多東西。偶爾抬起頭來,聽聽別人怎麼講,看看別人的視角,讓心有一個自由且可移動的空間,如此更容易觸類旁通,看得更加遼闊。要如何讓心有個自由移動的空間呢?葉彥伯舉例,假使你有一位親友過世了,如果此時價值觀保持單一,只能感受到失去與無常的痛苦,但若心裡能有多一些的迴轉的空間,也許我們就能慢慢理解,死亡是彰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式,將意識位移,透過不同的視角觀察,能讓自己卡住的觀點有鬆動的機會。但就像生老病死的人生道理大家都懂,真正體悟到走出來還是需要時間與歷練,因此練習讓心移動的方式,以更多元的觀點去看待事情,用不同的角度去觀看作品,讓自己在各個主觀之間游移,就能形塑更客觀與更包容的觀點。